江阴,简称“澄”,古称暨阳,是长江下游新兴的滨江工业港口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重镇和重要商港,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江阴市域面积988平方公里,人口119万,辖1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3个省级开发区、247个行政村。近年来,江阴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80多项全国性荣誉称号。2008年,江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典型地区之一、被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在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实现“七连冠”,获得联合国环境署认定的“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等荣誉称号。
江阴自古钟灵毓秀,人文彬盛,素有“文明礼仪之邦”的美誉。已有7000年的人文史、5000年的文明史和2500年文字记载史,是良渚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明清以来,江阴涌现了地理学家徐霞客、“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缪荃孙、现代文学家刘半农、近代民族音乐家刘天华、佛学家巨赞、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中国现代机器人之父”蒋新松、农民企业家吴仁宝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拥有近百名大学校长、60多名“两院”院士和学科带头人。
改革开放以来,江阴人民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全国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近全国二百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二百五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和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00亿元。
江阴地处江尾海头,境内35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被专家称为黄金水道的黄金地段。江阴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实施沿江开发战略,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进一步抢抓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机遇,全面加强与上海港的合作,以新港区、新商务区、新产业区、新生态区为目标,创新沿江开发理念和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临港新城建设,实现了沿江开发由工业为主的产业开发向区港城联动的综合开发转变。
“十一五”期间,江阴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惠及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点,坚持以民生为本,在增加就业机会中实现充分就业;以民富为纲,在公平分享收益中增加群众收入;以民享为先,在营造一流环境中提升竞争能力;以民安为基,在利益协调中促进社会和谐共处;以民强为重,在社会全面发展中提升人的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建设力求让每一个勤劳努力、善良淳朴的江阴人“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的幸福江阴。